世界首个光伏气膜投产一周年!看“气墩墩+蓝被子”如何撑起行业绿标?

作者:中成空间 2025.03.29

初春的常州港录安洲码头,4座披覆着光伏“蓝被子”的巨型“气墩墩”在江风中巍然屹立。当鸣笛声划破长空,这座全球首个光伏气膜项目正以年发电量近12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电力、9700吨碳减排量、50%绿电自给率的周年答卷,向世界展示工业港口绿色转型的破局之道。
 
从环保封闭到扬尘治理,从绿电覆盖到节能低碳,中成空间携手中国华能集团共同打造的江苏常州港录安洲码头分布式光伏气膜项目,稳健运行一周年有余,收获业主一致好评。不仅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低碳发展及新能源技术产业化树立标杆,更成为工业领域港口码头绿色转型的典范。
 

 
 
国家电网报道中成空间“光伏+气膜”电站项目建成
 
 
江苏省人民政府报道中成空间“光伏+气膜”电站项目建成

       多维度数据印证技术价值
 
录安洲光伏气膜项目,通过柔性光伏组件与气膜结构的深度集成,实现了“发电自用、余电上网”的清洁能源闭环。运营一年来,累计发电量近1200万千瓦时,可满足3000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余电上网与自用消纳电费收益近600万元。环境效益方面,其年碳减排量相当于植树造林超2万平方米,而更全面的污染物治理数据显示,项目每年还可减少近12吨二氧化硫排放。此外,气膜封闭技术的应用有效控制了扬尘扩散和水污染问题。这一成果标志着光伏气膜不仅为绿色港口建设和"双碳"战略提供技术支撑,更在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领域形成示范效应,开辟了清洁能源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的崭新赛道。
 
 
国家级认可护航低碳未来
 
项目采用中成空间首创的新能源光伏气膜一体化应用技术,凭借轻质柔性组件、协同变形承载、智能防雷系统等核心突破,攻克了传统光伏组件重量大、气膜易变形对组件影响等关键技术难题。已先后斩获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获评“国际先进”、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创新应用奖,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成为国家级战略级低碳解决方案。
 
 
多元化应用助力“双碳”战略
 
光伏气膜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工业仓储、文体场馆、智慧物流、环保处理等领域,尤其在高耗能产业环保封闭、零碳港口建设中展现突出优势。中成空间现已有多项承建且投入运行的光伏气膜项目,构建起“气膜结构+光伏发电+智能运维”的综合性技术体系,为迈向碳达峰、碳中和时代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
 
 
从录安洲码头出发,光伏气膜技术正裂变出多元化应用图谱。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举措,更坚定了中成空间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以常州港录安洲港区光伏气膜仓为范本,中成空间将紧跟国家号召,持续深化光伏气膜技术迭代,拓展应用场景,全力加速行业绿色变革,为加快绿色转型、构建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等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板。
 

服务热线

400 663 7757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